1818黄金屋

繁体版 简体版
1818黄金屋 > 大明之巅 > 第一百九十章:初入西市

第一百九十章:初入西市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那会儿,天下初定,洪武大帝治理国家之雄心壮志和无限豪情跃然纸上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他才不遗余力建造都城,要确保城池固若金汤。耗时二十多年建成的南京城,城楼高耸,气势雄伟,素有“高坚甲于海内”的美誉。

因此,南京城市发展史上,明初的发展是个重要篇章。洪武时期大规模的都城建设不仅确立了南京城的政治地位,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范围与人口构成。就城市空间而言,原有的城池为南唐时所建,周长约28里。经过明初近30年的营建,不仅城墙扩展至60余里,且城市内部各功能区设施完备,“紫微临金阙煌煌,黄道分玉街坦坦,城郭延袤,市衢有条。.......非远代七朝偏据一方之可侔也。”

从城市人口构成看,明之前金陵土著多为东晋、南宋时期由中原南渡家族的后代。“高皇帝定鼎金陵,驱旧民置云南,乃于洪武十三等年,起取苏、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,填实京师,壮丁发各监局充匠,余为编户,置都城之内外,名曰‘坊厢’。”

但正如徐泓考证,大规模人口入迁有两次,一是洪武二十四年徙五千三百户富民于京师,二为洪武二十八年移

直隶苏州等十七府州及浙江等六布政司小民赴京,充仓脚夫。而明初迁入人口的地缘构成也并不仅限于苏、浙一带,日本学者夫马进的研究指出,移民政策涉及到的地区包括江西、湖广、福建、山东等地。总之,从十四世纪末开始,南京城内居民多为新移民家庭。正如《正徳江宁县志》中所记,“县封在城中,如颜料、氊匠、三山等坊阛阓辐辏,余皆诸卫军营,……而城外则多金陵人也。”

..........

走在人潮如织的步行大街上,感受着南京城的繁花似锦,张明远也没闲着,脑海里细细思索着有关大明的历史,眼睛却四处打量着这座古老城池正成熟的一面。按照史书记载,嘉靖中后期,江南地区手工产业发达,资本主义萌芽正以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,南京城作为最优秀最先进的代表者,焕发着它绚丽多姿的青春,假以时日,若大明王朝根基稳固,大厦永葆青春不倒,或许华夏这个古老国度也会步入资本主义国度,但种花家的社会真的适应资本主义吗?华夏古人能容忍私有制的产生?

张明远是过来人,见过后世种花家的繁荣昌盛,自然不会相信这个天大谎言,他或许能助大明朝稳固一些,但若说政治体制问题,那是后来的事了。

........

大明朝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多姿多彩。

每个人都很忙碌,忙住做生意,忙着讨价还价,忙着用带着六朝烟水气的细腻嗓门招呼周围人。大明最繁华的城市里,哪怕是最平凡的百姓都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文气息,举手投足间更带着软糯的清新气质,令人耳目清新,心旷神怡。连出门买菜的大妈,遇见长相甜美的摊主,为买棵葱挠头蒜,眉开眼笑夸奖几句也不像前世那样,随口来一句‘呦!美女,买棵葱不给头蒜.....云云’。大妈只是很随和笑笑,张口就是标准的江南方言‘瞧,这姑娘真标致,拾掇的如此大方,爽利中透着机灵劲......姑娘挠头蒜啊!哪像旁边那家,惫懒又落魄。’。如同在烟雨之乡生活久了,举手投足间都带了浓浓的烟雨气息,令人赏心悦目,心旷神怡。

不知不觉走到步行街尽头,蓦然回首,繁华鼎盛犹在,心中更多了几分感悟。

欣赏着明朝人民群众日常生活,张明远忽然想起了,吴敬梓在《儒林外史》中描写的杜慎卿等人游雨花台时的情节:

坐了半日,日色已经西斜。只见两个挑粪桶的,挑了两担空桶,歇在山上。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:“兄弟,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!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,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!”杜慎卿笑道:“真乃‘菜佣酒保,都有六朝烟水气。’一点也不差!”

................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